羞恥和驕傲可以促使一個人維護自己的社會地位。[20]在社會生活上,情緒幫助我們:[21]與其他人交流感情(如嬰兒不會說話也能成功交流)。影響其他人對我們的態度。表示善意(如不是出於喜悅,只是禮貌性的微笑)。產生過程從古希臘至今,歷代思想家都試圖在理論上解釋情緒的產生。[22] 當代情緒理論多注重經驗主義研究方法,很多獨立的理論並不互相排斥,大多數研究人員樂於採納多種視角,融合各種理論。引起爭議的問題主要是認知判斷對產生情緒有多重要,特別是和身體反應等其他方面比較。生物學視角一些科學家在生物學視角上,認為情緒是動物對外界事件的生理反應之一。第一個提出這種理論的是威廉·詹姆士。在20世紀,這一理論逐漸失寵,直到最近更多神經學證據支持這一早期觀點。人類的情緒大多對應特定的神經反應,基本情緒更是如此。[23][24][25][26]詹姆斯-蘭格理論威廉·詹姆士在1884年發表的文章中提出,情緒體驗主要是身體變化造成的。[27] 丹麥心理學家卡爾·蘭格(Carl Lange)幾乎在同時發表了相似的理論,因此這被稱為「詹姆士-蘭格理論」。這一理論主張:「當身體產生(生理)變化時,我們感受到這些變化,這就是情緒。」 [27]有些人認為情緒激發起行動,我們哭泣是因為難過,逃跑是因為害怕。詹姆士-蘭格理論則給出相反的解讀:刺激引發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-
1OMNI Nightclub地址
-
2room18台中日租



不信任和恐懼混合是不安;歡樂和信任混合是愛。 根據激發情緒的原因,一些神經學者把情緒分為「經典情緒」和「穩態情緒」。經典情緒包括愛、憤怒和恐懼等。這些情緒通常由外界環境引發,通過感受器官影響主體(如因為看到、聽到、聞到的事物產生愛)。 「穩態情緒」是人體內穩態失調產生的,包括疼痛、飢餓、口渴和疲勞等。[15] [16]這些情緒由內感受器傳達給中樞神經系統,促使主體行動,以恢復穩態(如血糖下降使人感到飢餓不安,必須去尋找食物)。[17]穩態情緒由大腦較低級的部分產生,只有強烈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主觀意識注意。但在極強烈的情況下可以控制大腦較高級的區域,包括產生理性思考的額葉。[16]意義為了解釋情緒的意義,查爾斯·達爾文在1872年寫過一本《人與動物的感情表達》。達爾文認為,情緒幫助動物們適應環境。表達情緒和表現動物的身體特點有同樣作用,例如,狗在地盤被侵略的時候憤怒狂吠,讓敵人認為它比實際上更具有攻擊性。達爾文認為,情緒大多有目的性,因此是自然選擇的產物。為了生存,人類必須探索環境(好奇)、吐出不小心吃的異物(噁心)、建立社會關係(信任)、避免傷害(恐懼)、繁衍(愛)、戰鬥(憤怒)、尋求幫助(哭泣)、重複做對自己有利的事(歡樂)。在原始人類的日常生活中,情緒可以讓人類自動趨利避害